我与地坛赏析:史铁生笔下的生活救赎与母爱
初读《我与地坛》的压抑与困惑
第一次接触《我与地坛》时,有几许人和我一样感到无比压抑?史铁生的文字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深刻地剖开生活的本质。那时年少,只觉得文中探讨的生死命题太过沉重,残疾作家的视角也让人喘不过气。我与地坛赏析的最初体验,大概就是这种既抗拒又被吸引的矛盾心理。
为什么年轻时读不懂《我与地坛》?或许正如文中所说,未经生活磨砺的生活,难以承受如此宏大的命题。那些关于母亲”犹犹豫豫想问而终于不敢问”的细节,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的描写,当时只觉得是作家的矫情。直到多年后重读,才惊觉自己错过了什么。
重读发现的生活救赎之路
重新翻开《我与地坛》,抄写的经过竟成了一场与史铁生的对话。那些曾经被我匆匆掠过的句子,如今字字锥心。”有一年,十月的风翻动安详的落叶”——我们何尝不是被岁月吹动的落叶?在与地坛赏析的经过中,最触动我的不是残疾带来的痛苦,而是史铁生怎样在绝望中找到救赎。
母亲的形象在文中尤为动人。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而不懂得领会”的母亲,她的隐忍与克制,她的欲言又止,构成了中国式母爱的经典写照。”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这”终于”二字,道尽了几许母亲的辛酸?我们可曾真正体会过父母看着我们背影时的心情?
写作作为救赎的独特方式
“其实总共有三个难题交替骚扰着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史铁生的这三个难题,构成了《我与地坛》的想法骨架。在赏析这部作品时,我特别关注写作对他生活的意义。写作不仅是表达,更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文中提到”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也很诚实”,这不正是许多子女的共同心愿吗?但史铁生紧接着说:”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这句话点破了几许亲子关系的真相——父母最在意的,从来不是子女的成就,而是子女的快乐平安。
生活思索的永恒价格
《我与地坛》之因此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所探讨的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活课题。在赏析这部作品时,我逐渐明白,史铁生要告诉我们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怎样与苦难和解。”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这个难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人自己的地坛里。
重读《我与地坛》,我不再感到压抑,反而看到了一种”看透生活还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这种转变,或许就是成长。史铁生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逃避痛苦,而在于领会并超越痛苦。这也正是我与地坛赏析经过中,获得的最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