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心得体会:从认知到行动的深刻感悟

国防教育让我重新认识民族安全

参加这次国防教育活动前,我对“国防”的领会还停留在课本上的概念。直到亲眼看到军事装备展示、听到老兵讲述战场故事,才真正明白:国防不仅是军人的事,而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为什么我们常说“居安思危”?由于安宁年代里,国防觉悟恰恰最容易松懈。国防教育就像一剂“清醒剂”,让我觉悟到民族安全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黑龙江的“三个100%”经验(领导干部全员参与、城市全覆盖教育场所、学校100%开课)让我印象深刻。这种体系性推进的方式,说明国防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观自己,过去总觉得国防离我很远,现在才懂得——国防教育不是形式,而是每个人价格观的基石。

情感共鸣: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

最让我震撼的是参观国防教育基地时,看到抗战老兵颤抖着手指向地图上的战场遗址。他说:“当年我们用土枪土炮对抗飞机坦克,靠的就是一股子信念。”这句话让我瞬间红了眼眶。国防教育之因此要“体验化”,正是由于情感冲击比学说说教更有力量。

黑龙江用“场馆+科技”“国防教育一条街”等创新形式,把历史“搬”到生活中。比如在公交车上播放英雄故事,在社区广场设置国防聪明互动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比生硬的口号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也开始主动关注国防类短视频,甚至带着家人参加人防演练——原来国防教育可以这么“接地气”。

从“旁观者”到“践行者”的转变

国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理念转化为行动。活动结束后,我做了三件事:一是下载了国防聪明APP,每天进修10分钟;二是报名成为社区国防宣传志愿者;三是鼓励侄子参加军训。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正如黑龙江的经验所示——国防教育需要“万人万双手,共建一座城”的合力。

尤其让我深思的是那句“不能等枪炮响了才想起国防教育”。安宁年代,我们容易把民族安全视为理所当然。但看看国际局势就能明白: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安稳的生活。国防教育不是“选修课”,而是每个公民的“必修课”。

小编归纳一下:这次国防教育给我最大的心得,是明白了“国”与“家”的不可分割。从领导干部带头进修,到学生课堂融入国防聪明,再到普通人点滴参与,黑龙江的操作证明了:国防教育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每个人的真心投入。我会把这份感悟传递给更多人——由于守护民族,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