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产业项目 阳泉:聚焦“四新”产业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新产业是什么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三峡新能源盂县十万千瓦光伏复合发电项目已实现全容量并网。该项目年均节约标准煤约五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十四万吨,对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推动绿色转型进步意义重大。
时代浪潮中,城市的进步犹如一艘航船,需要不断调整航向,适应新形势,才能在风云变幻的经济海洋中破浪前行。因地制宜培育和进步新质生产力,对于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推动一座城市的高质量进步至关重要。
作为中国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70余年的历史经验和探索前行告诉我们,阳泉市要延续荣光、勇立潮头、重塑形象,必须千方百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另起赛道、转型“蝶变”。
高瞻远瞩 迎着“风口”笃定前行
当下,以科技创新、智能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竞争在全国各地接连“上演”。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新征程之际,阳泉经济要展韧性、显活力、蓄动能,必须全面贯彻新进步理念,加速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过历届阳泉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努力进步和数十年传统产业的稳步推进,阳泉市于2022年跻身地区生产总值“千亿级”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制造业优势为阳泉市减少转型“阵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量增质升”奠定了稳固的产业“底座”。
经济转型,选对路线很重要,既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又不能画地为牢、畏手畏脚。经过一轮又一轮商讨和一次又一次深思熟虑,2021年9月,阳泉市委紧紧围绕民族所向、山西所需和阳泉所能,深入研判大势,结合进步优势,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在阳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既在认识论层面回答了“阳泉要实现什么样的进步”,又在技巧论层面回答了“阳泉怎样实现高质量进步”,形成了紧密结合阳泉实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操作路径。
根据阳泉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阳泉市将通过实施工业赋能育新、数字经济优先进步、服务业扩容提质战略,加快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多领域产业协同进步的“2+4+N”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多产业协同、多业态融合、多链条互补的产业转型新路,为资源型地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示范。
山长水阔不辞其远,风摧雨折不改其志。新时代的阳泉经济迎着时代“风口”,沿着高质量进步航道笃定前行。
持续发力 “四新”产业蓬勃进步
进步以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既定,唯有持续推进。
阳泉市进步数字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产业起步较早,早在2012年就有投资47亿元的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开工建设,创新了当时亚洲互联网产业最大投资记录;二是阳泉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尤其是阳泉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数字经济优先进步战略,超前眼光更是为以后的产业布局进行了顶层设计,为阳泉市产业进步指明了路线。
数智新城建设是山西省委赋予阳泉市的重大使命,也是阳泉市推动转型进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精准发力、加快构筑转型进步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加快进步数字经济经过中,阳泉市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抓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产业化方面,阳泉市夯实数字基建底座,不断加快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专业化智能算力集群。在全国率先建成千兆城市,上马云峰智算中心、城市大脑等项目,构建了强大的算力支撑体系。算力基础设施的建成,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算力服务,也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无人驾驶产业为例。作为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地级市,阳泉市已开展阳泉市200公里道路自动驾驶测试运营职业,完成50个交通路口路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形成了市域级车城网。新石器自动驾驶物流配送车每日运输包裹量超1万件,自动驾驶车辆带来的商业新生态已然形成。
产业数字化方面,阳泉市围绕智能开采、聪明农业等各领域研发应用场景,提升生产效能。华阳集团实施的全国首座5G煤矿项目、华越机械公司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阳泉天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5G+聪明养殖项目……数字信息赋能传统产业,一系列新场景的应用为经济高质量进步注入新动能。
经过多年打造培育,阳泉市跻身“2023-2024年度中国新型聪明百强城市”,数智新城建设特色鲜明,数字经济主体快速增长、活跃度显著提升。
曾经很长一段时刻,煤矿生产是“苦累脏”的代名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以智能化为牵引的能源革命显得尤为迫切。
具有75年历史的省属国企华阳集团,再次成为阳泉市能源革命的“排头兵”。依托数字技术,该集团不断实现智能化改造,累计建成7座智能化煤矿、1座智能化选煤厂、127处智能化采掘职业面,成为山西省首家所有生产矿井均完成智能化建设并通过省能源局验收的集团企业,提前3年完成山西省全面智能化这一目标任务,不但改变了以前的高危作业环境,而且大幅进步了采掘职业效能。
截至2024年底,华阳集团二矿共建成智能化综采职业面10个、智能化掘进职业面20个,智能化建设成果初显。“新的一年,我们将依托信息基础数据库,完善井下各体系智能化建设,持续推进‘记忆截割+自动跟机’的智能化采煤职业模式,加快智能化建设成果应用。”说到智能化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二矿副矿长吴瑞明信心满满。
作为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型城市,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阳泉市已成共识。阳泉市大力布局和进步新能源产业,一批以风能、太阳能、钠离子电池、锂电负极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进步成效显著。华阳集团全球首批量产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建成投产,以贝特瑞为“链主”的平定县新能源电池小镇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链基本成型……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进步,为提升产业的市场话语权和品牌号召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进步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线。近年来,阳泉市坚持把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锚定主攻路线,集聚创新资源,阳泉市新材料产业进步日益壮大,规模总量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越来越优。多氟多阳福新材料有限公司、日昌晶新材料(山西)有限公司、康搏特阳泉新材料有限公司、金隅集团等一批优质企业纷至沓来,六氟磷酸锂、金刚石、蓝宝石、保暖绒等新材料产业逐渐成势。
新材料产业不仅拉动经济增长,而且为阳泉市生态治理起到推动影响。阳泉日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年产3000吨克拉比姆酸性污染水治理材料小规模中试生产线。这种新型缓释型碱基材料,为阳泉市矿山酸性污染水的治理提供了新模式,从源头上抑制了酸性污染水的产生。
现代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机构、创新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流量明星”和“进步劲旅”,文旅产业最为人所关注。乘此“东风”,阳泉市全力打造“一城阳光 泉漾太行”品牌,一方面修炼内功,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扩展服务业态,提升品牌形象服务;另一方面“走出去”到邯郸、太原、长治等地推介阳泉市风景古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扩大阳泉市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太行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科幻文化交融交汇,文博演艺、非遗传承、流行娱乐、新型消费集于一身,文旅融合进步有声有色。“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等一批新型“文商旅”项目,在拉动大众消费、激发城市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便捷的物流支撑和强大的数智基础,为阳泉市进步快递产业和网络直播奠定了基础。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天桥创新科创基地、驿拓(阳泉)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直播基地的运行,为阳泉市新型现代服务业进步注入新的力量。
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持续不断的发力,推动了阳泉市“四新”产业集聚成势,新质生产力不断进步壮大。2024年1月至11月,阳泉市“四新”项目投资占阳泉市投资比重达24.6%,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42.2%;新能源发电投资增长24.3%;新一代信息产业投资增长19.2%,拉动数字经济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27.7%;新型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特别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71.9%,产业转型正在发生标志性、转折性、动向性变化。
服务保障 推动产业行稳致远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当下,进步“四新”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招商引资显得更为重要。
营商环境不仅是一座城市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且是进步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于城市的招商引资、企业经营、居民就业、经济进步具有重要影响。但繁琐的审批流程、漫长的等待时刻、复杂的申报材料,曾是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拦路虎”。为克服这些“顽瘴痼疾”,阳泉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出“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措施,成立服务企业专区,推出上门服务,以审批程序简约化助力企业项目建设“加速跑”,激发经济社会进步内生动力。
日昌晶新材料(山西)有限责任公司是阳泉市首家主要从事高质量蓝宝石材料及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的企业,公司的高质量蓝宝石长晶及晶加项目是阳泉市2020年引进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从项目签约、落地到开工建设仅用时36天。项目推进经过中,高新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现场办公解决突出难题。高新区的项目服务专班,全程为我们服务,疏通了一个个‘堵点’,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日昌晶新材料山西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华锋的话语,折射出阳泉市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开展入企服务、现场办公的同时,阳泉市通过产业链招商方式,为日昌晶新材料(山西)有限责任公司延伸产业链条。围绕晶体制造需求,阳泉市积极协调对接,引入产业链上游项目——康搏特钨钼新材料项目。项目的引进,不仅降低了日昌晶蓝宝石耗材成本,而且能充分利用和回收其废弃的坩埚和钨钼,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截至目前,高新区数字经济重点项目累计投资超50亿元,数字经济企业已超200家。阳泉市数字政府(聪明城市)建设投资4000余万元,项目一期完成筑底职业。“城市大脑”的初步建成,为高效政府、宜居城市、法治社会各领域重点应用提供了基础底座及数据支撑。
山西天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合作攻关,历经7年研发,试制成功具有吸声降噪、自动控温等特性的新型建筑材料――多孔陶瓷吸声板。成果转化经过中,面对企业资金短缺难题,市科技局上门开展帮扶,通过其主导推出的特色科技金融业务“科创贷”,帮助企业获批贷款300万元,缓解了科技创新的资金压力。
“如果是以前,这样的企业我们确实很难扶持,然而现在不同了,有了‘科创贷’业务,政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增信,解决了企业贷款抵押的难题,我们有信心开展好这类业务。”一直关注科技企业进步的阳泉农商银行信贷职业人员如是说。
金融与科技、金融与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人民银行阳泉市分行综合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对全国性银行和地技巧人银行扩大科技领域贷款的全覆盖。在支小再贷款政策框架内,设立“泉科贷”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5亿元,引导地技巧人银行扩大科创领域贷款投放,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民族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纳入企业创新积分信息体系的科创企业等5类企业。截至2024年9月末,累计发放“泉科贷”支小再贷款3.6亿元,为获贷科技型企业节约财务成本258.8万元。
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入企办公、出台资金扶持政策……各项服务保障,推动阳泉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现代服务业不断崛起,现代化产业体系雏形渐显。
向“智”努力、向“新”而行,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未来,阳泉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将更加健全完善,经济进步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李德平 张哲远)
- 来源:阳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