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简介:起源、进步与重要意义
教师节的由来与设立背景
你知道我国为什么要设立教师节吗?教师节的设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短暂恢复过6月6日教师节,但后来随着教师被归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节日被取消了,改将”五一劳动节”作为教师节。然而,这种安排存在明显难题——”五一”主要是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节日,难以突出教师这一独特职业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后,民族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进步。1981年到1983年间,多位政协委员不断提交提案,呼吁重新设立教师节。他们的声音得到了积极响应,由于大家都认识到:教育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而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气氛,已经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教师节的确定与日期选择
1984年12月,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向中央提出建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个时刻点可不是随便选的——9月正是新学年开始的时候,新生入学,万象更新。在这个时刻点庆祝教师节,可以为整个学年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气氛。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正式作出决议,确立了9月10日为教师节。从此,我国教师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同年9月10日,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民族主席李先念向全国教师发出慰问信,中央和地方都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教师节的重要意义
教师节的设立到底带来了哪些改变呢?开门见山说,它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不再是”臭老九”,而是获得了全社会认可的崇高职业。通过教师节的各种庆祝活动,教师们真切感受到了来自民族和人民的尊重与关怀。
接下来要讲,教师节营造了尊师重教的社会气氛。各地通过表彰杰出教师、举办座谈会、开展文艺演出等形式,让尊师重教的风气深入人心。这不仅激励了在职教师的职业热诚,还吸引了更多杰出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最重要的是,教师节传承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通过教师节这个载体,尊师重教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为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才培养创新了良好条件。
从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至今,这个节日已经走过了近40年历程。它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进步,也记录着无数教师默默耕耘的身影。每当我们庆祝教师节时,不仅是在向老师表达感恩,更是在向教育事业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