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郊外的卡布耶地区,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里的工大众正熟练地将菌草粉、米糠等原材料与水混合,制成培养基,再装袋压制成饱满的食用菌培养袋。
这些菌袋,不仅是蘑菇生长的摇篮,更承载着改变卢旺达农业的绿色希望。它们源于一种来自中国的创新技术——菌草技术。
这项由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技术,用草替代木材作为栽培食药用菌培养基原料,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还为农民创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径。不少共建“一带一路”民族的朋友称它是来自中国的“快乐草”。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右)在福建农林大学国际菌草苑向来自卢旺达的马文博(中)、梅迪介绍菌草品种“绿洲一号”芦竹的生长情况(2024年8月26日摄) 林善传/摄
“菌草技术让我看到了未来”
38岁的埃马纽埃尔·阿希马纳原本是糖厂的机械技师,每天的收入仅够勉强糊口。2008年,一次农业培训让他接触到菌草技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时,我每天的收入只有400卢旺达法郎(约0.4美元),几乎无法养家糊口。”阿希马纳回忆道。他在培训中进修了菌草种植和食用菌的培育技术,并敏锐地看到了商机。
2016年,阿希马纳辞去机械技师的职业,用积攒的600万卢旺达法郎创立了自己的菌草公司——Biovita。他用菌草和棉籽壳生产菌袋,培育蘑菇,再将产品销往当地市场和超市。
“每个菌袋成本仅几百卢旺达法郎,但种出的蘑菇能卖出几倍的价格。”阿希马纳说。凭借这项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他每月收入高达80万卢旺达法郎(约800美元),能够支付孩子的学费,改善了全家的生活条件。他说:“菌草技术让我看到了未来,改变了生活。”
阿希马纳与邻里合作,组织培训课程,吸引了来自不同社区的农民前来进修。在他看来,这项技术不仅能让自己致富,更是一种改变社区面貌的工具。“现在,我的邻居们都开始种植菌草,我们的村庄变得更加繁荣。”
阿希马纳的经验也逐渐在当地农民中间传开。许多农民通过培训,掌握了菌草技术,种植菌草、培育蘑菇,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一些农民通过成立合作社形式,扩大了生产规模,将产品销往其他城市,甚至出口到邻国。
“以实际行动造福民众”
卢旺达是菌草技术成功推广的典范。由于菌草技术的低成本、高效益,与卢旺达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高度契合,受到卢旺达政府高度重视。
自2006年开始,中国农业专家深入卢旺达乡村,手把手教授农民菌草种植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技巧。“一开始,农民对菌草完全陌生,我们从零讲起。但他们的进修力很强,愿意尝试新事物。”中国农业专家陈晓斌回忆道。
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迄今已扶持50多家生产食用菌菌袋的卢旺达企业和合作社,从事食用菌培育的当地农户超过4000户,产业链带动3万多人就业。
卢旺达农业官员表示,菌草技术帮助很多卢旺达人摆脱贫困,缓解了许多家庭面临的营养不良难题。
2013年,卢旺达青年莱昂尼达斯·穆希米伊马纳前往中国进修菌草技术。学成归来后,他在基加利创办了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目前有10名全职雇员,旺季还要招聘几十名临时工。工坊每月最多可生产约3万个菌袋,每周能收获600公斤鲜菇,产品不仅供应本国市场,还出口到乌干达和刚果(金)等民族。
卢旺达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菌草产业的进步。政府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通过贷款、补贴等形式,帮助农民实现技术转型。
卢旺达农业委员会卢比里齐站的站长阿格尼斯·艾因卡米耶,曾担任首任卢旺达菌草技术项目协调员。2007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她加入了菌草技术项目。她回忆说:“在卢旺达,蘑菇通常是在山中采摘,我们从未尝试过人工种植,这是全新的体验。”
在与中国专家的合作中,艾因卡米耶不仅学会了蘑菇栽培技术,还开展了对当地农民的培训。“我们培训了很多人,特别是妇女合作社和青年团体,不仅教会他们技术,还为他们开辟了增收途径。”
项目推进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艾因卡米耶说:“一开始,我们很难给偏远地区的农民供应蘑菇栽培袋,尤其是西部、北部省份,那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蘑菇。”虽然如此,她和团队仍努力扩大项目影响力,让更多农民受益。
随着菌草技术的推广,蘑菇种植逐渐在卢旺达农村变得普及,成为许多家庭的增收途径。“通过菌草技术,大众能够赚钱,这项技术变得非常受欢迎。”艾因卡米耶说。
2024年8月初,在非洲地区菌草技术培训班举办期间,联合国官员和使团代表团专程赴卢旺达考察菌草技术和产业在非洲地区的进步。“我很高兴同其他联合国官员一起,亲眼见证菌草技术以实际行动造福民众。”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考特尼·拉特雷说,菌草技术具有“可负担”的突出优势,“对非洲大陆所有进步中民族很有价格、非常适用”。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民族战略和能力建设处处长阿姆松·西班达表示,菌草技术有助于实现消除贫困等多个可持续进步目标,已成为中国-联合国安宁与进步基金的优先项目。
这些国际组织人士的认可,不仅让卢旺达政府看到了菌草技术的巨大潜力,也吸引了其他民族的目光。越来越多的非洲民族开始向卢旺达进修经验,希望将这项技术引入本国。
“她是希望之物”
菌草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以草代木”,利用特定草种替代木材作为培养基用于食用菌栽培。这些草本植物产量高、适应力强,甚至能够在贫瘠土地上生长,除了用于种植蘑菇,还能用作牲畜饲料、有机肥,甚至能防治水土流失,在沙漠化治理中发挥重要影响。
“菌草对资源的要求很低,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林占熺说。从福建到宁夏,从荒漠到山地,菌草在中国的种植帮助当地农民摆脱贫困,也成为治沙利器。
几十年来,林占熺教授一直致力于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全球进步中民族。2001年,菌草技术首次走出国门,落地巴布亚新几内亚。此后,这项技术陆续推广至全球106个民族和地区。通过这项技术,许多进步中民族的农民逐步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巴布亚新几内亚前内阁部长给女儿起名“菌草”。莱索托人民创作歌颂菌草的民歌:“有人说她是野草,有人说她是生活;请看这种植物,多么神奇的植物,她是食物,她是药物,她是希望之物……”
摩尔多瓦“诺伊”通讯社记者谢尔盖·若鲁迪在报道中,这样描述菌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蓬勃进步的菌草产业作为交叉科研领域的前沿技术,有力帮助中国数百万人脱贫致富,为中国脱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
巴布亚新几内亚《信使邮报》记者克劳迪娅·塔莉在报道中写道,菌草项目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小而美”的项目理念,打造了极具韧性的粮食生产周期,进步了天然资源利用效率,为农民提供了维持生计、改善生活的充足资源。
“天底下的老百姓都想把日子过好,这就是最深的共情。我们不去比拼援款几许,比的是更适用的技术,更好地满足百姓的生存、生活和进步的需要。”林占熺说。
2024年,林占熺带领团队再次踏上非洲土地,在卢旺达与当地农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在埃及探讨菌草治理荒漠化的潜力。他感慨道:“看到菌草技术能够改变这么多人的生活,我感到很自豪。”
在非洲大陆,菌草技术尤为重要。面对粮食安全与土地退化的双重挑战,菌草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农业解决方案。林占熺说:“通过种植菌草,农民不仅能够获得饲料,还能培育蘑菇增加收入,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技术。”
林占熺的团队还注意到,小小的菌草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影响,也在社区合作中起到了桥梁影响。许多非洲农民通过参与菌草培训,形成了新的合作网络,从彼此的经验中进修,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一步传播。随着更多农民掌握这一技术,菌草产业有望成为非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
不仅“小而美”,更要“见效快、惠民生”。菌草技术在因地制宜推动进步的同时不断创新,从“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拓展到生态治理、饲料和肥料生产、生物质能源等领域,未来潜力依然巨大。
未来,菌草技术的推广不仅要继续依托中国和卢旺达的成功经验,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天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更深入的定制化改革。顺带提一嘴,政府和国际机构的支持将继续发挥重要影响,推动菌草技术的普及和产业化。
菌草技术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农业技术,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蕴藏了人与天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在全球可持续进步的大背景下,菌草技术为全球带来了希望,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重要成果。(来源:《瞭望》新闻周刊)